查看原文
其他

殷海光,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悲哀

人文英华 2021-08-31



殷海光

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悲哀

文:聂华苓   编:川川
松江路一二四巷三号,是我在台北的家。

当时的松江路只有两三条小巷,在空荡荡的田野中。那房子是《自由中国》刚创办时,从台湾省政府借来的,那时正是吴国祯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部司令。地方偏僻,交通不便。
▌同是天涯沦落人
三房一厅的房子,只有殷海光一个人住。谁也不愿去沾惹他,人都说他古怪、孤僻、傲慢,一句话不投机,立刻拒人于千里之外。

殷海光抗战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,是金岳霖的学生,非常佩服他老师的学养和为人。他十六岁时对于逻辑学的心得,就得到金岳霖的重视,引用在他的著作中。

抗战后,殷海光是南京《中央日报》主笔,徐蚌会战,他一篇社论《赶快收拾人心》,针贬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弊病,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。
他到台湾后,应傅斯年之聘在台湾大学教书,离开《中央日报》,并参加《自由中国》任编辑委员。
1949年,一群年轻知识分子刚从大陆到台湾,常在一起聚会,讨论中国的未来。我第一次和王正路去参加,也是第一次见到殷海光。他比他们只年长几岁,俨然是他们的大师。朋友们在小房的榻榻米上席地而坐,希望听听殷海光的意见。
然而,大师不讲话,两眉紧锁坐在那儿。笔挺的希腊鼻,晶黑深沉的眼睛,射出两道清光,一蓬乱发任性地搭在额头上。他久久不说话,仿佛肩上压着千斤重担,不知如何卸下才好。
他终于讲话了,湖北腔的国语,一个个字,咬得清楚,准确,坚定。他逐渐来劲了,讲起他的“道”了。他那时的“道”是中国必须全盘西化,反对传统。
后来在另一个场合,突然有人在房门口叫了我一声,抬头一看,正是殷海光。我站起来招呼他。他却头一扭,硬着脖子走了。许久以后,我才知道,他发现屋子里有个“气压很低”的人。
我拖着母亲、弟弟、妹妹从大陆到台湾,哪里还有选择住处的自由?
一家人只有怀着凶吉不可测的心情,搬到松江路。搬家那天,殷海光在园子里种花,对我们打了个招呼,没有欢迎,也没有不欢迎的样子。
但是,来日方长,和母亲所称的那个“怪物”,挤在四堵灰色土墙内,是否能相安无事,不知道。
殷海光
▌相识、相知——殷海光生活二三事
第二天早上,走出房来,桌上一束红艳艳的玫瑰花!

殷海光园子里的玫瑰花!
他摘下送给我母亲。空空洞洞的屋子,窗前放了一束玫瑰花,立刻有了喜气。

那是我们台湾生活中第一束花。

我对母亲说:莫担心,
殷海光是爱花的人
母亲说:我才不怕他!
就从那一束玫瑰花开始,殷海光成了我家三代人的朋友。他在我家搭伙。我们喜欢吃硬饭和辣椒。他一颗颗饭往嘴里挑,不沾辣菜,尤其痛恨酱油。但他从没说什么。后来母亲发现他有胃病,问他,为什么不早说呢?

他说:人对人的要求,就像银行存款,要求一次,就少一点。不要求人,不动存款,你永远是富人。

母亲把饭煮得软软的,辣椒、酱油也不用了。殷海光仍然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。

他和我们一起吃饭,好像只是为了谈话:谈美,谈爱情,谈婚姻,谈中国人的问题,谈未来的世界,谈昆明的学生生活,谈他景仰的老师金岳霖。
有时候,在黑夜无边的寂静中,他从外面回来,只听见他沉沉的脚步声,然后咔嚓一下关房门的声音。不一会儿,他就端着奶色的瓷杯,一步步走来,走到我们房门口:“我—我可不可以进来坐一坐?”
母亲看到殷海光总是很高兴的,招呼他坐在我家唯一的藤椅上。
他浅浅啜着咖啡(咖啡也是西化吧),也许一句话也不说,坐一会儿就走了;也许又娓娓谈起来。他说话的声调随情绪而变化,有时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,有时又如春风,徐徐撩来。

他谈到昆明的天:很蓝,很美,飘着云。昆明有高原的爽朗和北方的朴实。驼铃从苍苍茫茫的天边荡来,赶骆驼的人脸上带着笑。

我们刚从北平搬到昆明,上一代的文化和精神遗产还没有受到损伤,战争也还没有伤到人的元气。人和人之间交流着一种精神和情感,叫人非常舒畅。
我有时候坐在湖边思考,偶尔有一对情侣走过去,我就想着未来美好的世界。月亮出来了,我沿着湖散步,一个人走到天亮。下雪了,我赤背袒胸,一个人站在旷野里,雪花飘在身上。

他也常常感时伤世:现在的人,大致可分三种:

一种是粪坑里的蛆,一天到晚逐臭地活着。一种是失掉人性的躯壳,只是本能地生存着,没有笑,没有泪,没有爱,也没有恨。还有一种人生活在精神境界里,用毅力和信心保护自己。
物质的世界是狭小的,充满欺诈和各种利害冲突。只有在精神世界里,才能开拓无限乐土,自由自在,与世无争。
殷海光说,
西方文化的好处之一是线条清楚,不讲面子。
他向我家借三块钱,收到稿费,必定郑重其事双手奉还。
我家向他借三块钱,他就会问:几时还?下星期三我要买书。
母亲说:星期二一定还。他才借给我们三块钱,否则,下次休想再借。有朋友就那样子碰过一鼻子灰。

他又说
西方文化另一好处是人有科学头脑,讲究分析
他论事论人,锋利冷酷,一层一层剥开来分析。因为没有恶意,所以不伤人。
有天晚上,他和几个朋友在我家聊天。他兴致来了,把在坐的牛鬼蛇神全分析出来了,讲了一个通宵。他指着一个人的鼻子,斩钉截铁地下了一句结论:你是一团泥巴!那团泥巴哭丧脸跟着我们哈哈大笑。
你批评他? 也可以,只要你有道理。
母亲常常指点他说:殷先生呀,你实在不通人情!他仰天大笑。
有一天,母亲向他借一个多余的空玻璃瓶,他绷着脸,煞有介事地:不借!
我冲口而出:实在可恶!
他哈哈大笑。我回头说:我在说你呀!
他又大笑一声,咚的一下把门关上了。
他住在松江路时,还没结婚。
夏君璐在台湾大学农学院读书,灵秀淡雅,坚定的侧影,两条乌黑的辫子,一身清新气息。
他们在中国大陆时已订婚。她常在周末来看殷海光。只要她在座,他总是微笑着,很满足,很严肃——爱情就是那个样子嘛,他准会那么说。

当然,没人和他谈过这件事。那是他生活中最神圣、最隐秘的一面,而且,西方文化,要尊重人的私生活嘛。当时我只是暗自好笑:殷海光在夏君璐面前就老实了。
多年以后,我才了解:他年轻妻子坚如磐石的爱心,忍受苦难的精神力量,早在她少女时代,就把殷海光怔住了。
殷海光与夫人夏君璐合影
日后他在台湾长期受迫害的生活中,她是他精神世界主要的支柱,是唯一帮助他在狭小的空间开辟无限乐土的人,将幽禁殷海光的温州街小木屋神化为他梦想的大庄园。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。

他有时和客人坐在台阶上,一人捧一个烤红薯,谈逻辑,谈数学,谈罗素,谈最近在外国逻辑杂志上发表的论文。
偶尔他也请客入室。席地而坐,一小壶咖啡,一小盘沙利文点心。那样的场合,多半是谈更严肃的学术、思想问题。

我刚在中央大学毕业,到台湾后开始写作。殷海光是第一个鼓励我的人。1952年,胡适第一次从美国到台湾,雷震先生要我去机场献花,我拒绝了。殷海光拍桌大叫:好!你怎么可以去给胡适献花!你将来要成作家的呀!

我倒不是因为要成作家才不去给胡适献花,只是因为腼腆不喜公开露面。殷海光那一声好叫得我一惊。

你当然可成作家!他望着我抱着的婴儿薇薇:尿布里可出不了作家呀!他笑着指点我:你是个聪明女子,写下去呀!

他顿了一下,望着我说:嗯,一江春水向东流。说完仰天大笑,头一扭,转身走了。

我那时穷得连一支自来水笔也买不起,用的是蘸水钢笔。一天,殷海光领到稿费,买了一支派克钢笔,给我母亲看。

她笑了:殷先生,你这个人呀!原来那支笔不是好好的吗?你裤子破了,袜子破了,早就应该丢进垃圾堆了!眼巴巴望来的一点稿费,又买支笔!

旧笔,可以送人嘛。他走回房拿出旧派克,结结巴巴对我说:这—这支笔,要不要?旧是旧,我可写了几本书了。你拿去写作吧。
我感动得连声说:我就需要这样一支笔!我就需要这样一支笔!


第二天晚饭后,他在我们房中走来走去,坐立不安,终于吞吞吐吐对我说:有件事和你商量一下。可以吗?
我以为他要我帮忙解决什么难题,问他:什么事?

可不可以,可不可以,把你的笔和我的笔交换一下?

我大笑:两支笔全是你的呀!

不,给了你,就是你的。再要回来,不礼貌。我,我,还是喜欢那支旧笔。我用了好多年了。

我把旧笔还给他。

谢谢!他那郑重口吻,倒像是我送了他一件极珍贵的礼物。

殷海光与夫人夏君璐合影


▌共同的发财梦
殷海光和我母亲之间有一份动人的感情。1952年春,弟弟汉仲在嘉义飞行失事。我接到消息,忍住悲痛,瞒着母亲。总有一天灵敏的母亲会发现汉仲完了。殷海光就为她做心理准备工作。每天黄昏,必定邀她出去散步。
那时的松江路四周还是青青的田野。他们一面散步,一面聊天。谈生死哀乐,谈战乱,谈生活琐事,谈宗教。
殷海光那时并不信教。他信奉宗教,还是多年以后,他去世以前的事。大概是受了他夫人夏君璐的感召。
这一类的谈话,都只为了要在母亲精神和心理上加一道防线,防御终归来临的丧子之痛。日日黄昏,他就那样子充满耐心和爱心看护了我母亲六个月!
他和夏君璐结婚之后,1956年,他们搬到温州街台大的房子。两家就很少见面了。我和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看过他们。
殷海光正在园子里挖池子,造假山,要把一个荒芜的小园子造成假想的大庄园。他有了一个幸福的家,看起来很恬静。但他那沉思的眼睛仍然透露了忧国忧民的心情。
▌《自由中国》不自由
1960年,雷震先生等四人被捕,《自由中国》被封。我住屋附近总有人来回徘徊。警总借口查户口,深夜搜查我家好几次。据说殷海光本来也在被捕的名单上,警总动手抓人的前一刻,才把他名字取消了。当时我们并不知道。
我和母亲非常担心他的安全。每天早上,一打开报纸,就看有没有殷海光的名字。
没料到他和夏道平、宋文明突然在报上发表公开声明,宣称他们在《自由中国》登出的文章自负文责。殷海光写的许多篇社论几乎都是雷案中“鼓动暴动”、“动摇人心”的文章。我们也听说殷宅附近日夜有人监视。
一直到胡适由美返台前夕,《自由中国》劫后余生的几个编辑委员才见面。
那时雷先生已判刑,以莫须有的“煽动叛乱罪” 判决有期徒刑十年,大家见面,欲哭无泪,沉痛,绝望。殷海光紧锁眉头,一句话也没说。
有人提议去看胡适,他只是沉沉摇几下头,也没说话。大家要探听胡适对雷案究竟是什么态度,一起去南港看胡适。殷海光也去了,仍然不说话。胡适闲闲的微笑,模棱两可的谈吐,反衬出殷海光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悲哀。

▌老友诀别
1962年夏天,母亲因患肺癌住进台大医院。《自由中国》于1960年被封以后,殷海光两年没上街了。

一天下午,母亲房门口突然沉沉的一声:聂-伯-母,竟是殷海光站在那儿!

他的头发全白了。母亲看到他,焦黄的脸笑开了。他坐在床前椅子上,两眼全神盯着母亲,没说一句话,勉强微笑着。

母亲非常激动,但已无力表达任何情绪了,只是微笑着拍拍他的手说:你来了,我很高兴。我会好的。我好了,一定请你们全家到松江路来吃饭。不要酱油,不要辣椒。

好。他勉强笑了一下。他就坐在那儿望着母亲,仿佛不知道如何应付苦斗一辈子、热望活下去、不得不撒手的我的母亲。

聂伯母,我,我,我得走了。他笨拙地站起身,站在床前,瞪着两眼望着她,望那最后一眼:聂-伯-母,好-好-保-重。一个字,一个字说出,沉甸甸地。

我送他走到医院大门口。

好久没上街了,上街有些惶惶的。他对我说。

你知道怎么回家吗?我问。
我想我知道吧。他自嘲地笑笑,低头沉默了一下。唉,聂伯母,唉。我再来看她。
你来看她,对她很重要。但是,请不要再来了。
来看聂伯母,对我也很重要。

殷海光在1960年雷案发生以后,不断受到特务骚扰,后来特务竟明目张胆到他家里去,精神折磨得他拍桌大吼:你们要抓人,枪毙人,我殷海光在这儿!

他于 1949年一到台湾就应傅斯年校长之聘,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教课,非常受学生爱戴,1967年,被禁止教课,幽禁在特务的监视下。

殷海光一生不断地探索,焦虑地思索,思想道路不断地演变。他崇尚西方文化,但在多年以后,他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估价,逐渐承认传统的价值了。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断断续续地说:

“中国文化不是进化而是演化,是在患难中的积累,积累得异样深厚。我现在才发现,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。希望再活十五年,为中国文化尽力。”

1969年9月16日,殷海光终于放下文化的重担,撒手长逝了,只有50岁。




李敖曾说:“在这个摧毁知识分子的绞肉机下,殷海光先生是大陆性狂飙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个,他生于五四之年,他以五十年生命,为五四精神做了创新与重建。殷海光的死去是那一代蛟龙人物的共同收场。”

可以说,是他是在用逻辑作思想的武器,使一代人的头脑“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”。

作为哈耶克思想的引进者,殷海光教授一直关注时代的命运和国人的启蒙,然而,他痛感国人因为逻辑不清,导致文明的精神和哲人的思想最终无法扎根。


为此,人文英华诚挚推荐殷海光教授《逻辑新引・怎样判别是非》,推荐本书有三个理由:


◎懂逻辑的人最“可怕”:一个懂逻辑的人,是非常强大的,他可以独立思考一切问题。这意味谁也骗不了他,谁也控制不了他。掌握了逻辑,就可以独立思考一切问题,也掌握了一把丈量是非的标尺。

◎作者是响了台湾半个世纪的“逻辑大师”:殷海光师承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,又是李敖、林毓生、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的老师,同时深深影响了包括柏杨、董桥在内的一代文化名人,影响了整整两代台湾人,是上世纪台湾当之无愧的启蒙大师。

◎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.2分,读过的都说好:本书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之一,它是用实实在在的干货,“写服”了大多数读者,堪称高价值又好读的口碑典范。

土家野夫:中国人多无逻辑训练,故乏辨别是非能力。湖北乡贤,自由主义先驱学者殷海光先生此书,可为我们祛魅。


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拒绝低劣和盲目的选择倾向,在荒诞和愚蠢的时代浪潮中,清醒思考,保持自我。

来源 | 本文图片采自网络,文章作者:聂华苓。感谢原作者。版权为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▍延伸阅读

殷海光:一个社会是否健全,全看是否尊重知识

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?

阿城:何谓“知识分子”?

左拉:知识分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持异议

王鼎钧:关山难越,吾乡难忘

莫言:在阿城面前不能骄傲

「汉奸」的门槛为何越来越低?

真正的敌人,是“语言的污染”

生不愿封万户侯:四十年来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

王朔:老作家,都没有资格谈“人格”二字

刀尔登:最熟悉和最陌生的

上帝爱谁我不知道,但一定恨沈志华

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

文明的堕落,从语言开始

梁漱溟:当儒家政治理想撞上20世纪革命叙事

张鸣:对中国的问题,没有人比秦晖剖析得更深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